高端品种长期受益
中国目前仍然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中期,特钢行业的发展仍有巨大空间。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带动特钢行业需求的增长。
我国国内特钢企业的产品中,中低端产品占比较大;中高端板带材类的特钢产品仍依赖进口;由于特钢的技术工艺和产品设备要求较高、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供给能力在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产品结构难以大幅调整;因此供需缺口仍将存在,高端品种将长期受益。
特钢产品的需求空间将不断扩大
预计未来五年特钢的消费的传统下游和新兴产业都将有大幅增长。中国的特钢发展前景广阔;如果从下游需求来分析,一方面,传统下游的汽车、机械制造等工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将增加对特钢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战略新兴产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迅速发展也将拉升特钢的消费量。
中国特钢协会的统计表明,我国优特钢主要的消费领域是汽车和机械行业,两大行业消费的特殊钢材占比分别达到特钢产量的40%和32%。
我国汽车工业自2002年以来,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发展,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6%。工信部规划“十二五”期间汽车产能,到2015年为2300万—3100万辆。根据汽车制造各个部分的用钢经验数据,我们测算一辆乘用车平均用钢大概在1吨左右,而商用车用钢按照重、中、轻、微的顺序,其用钢量分别为9、4、1.5和0.8吨左右,其中优特钢材平均占比30%,由此估计,按照中性假设的增速,汽车生产用特钢市场需求将从2010年880万吨上升到2015年的1300万吨左右。
历史数据显示,非汽车机械工业产值与特钢消耗量有很强的线性关系,拟合效果很好;我们按照乐观、中性、悲观的产值增速10%、15%、20%进行测算,可估算出中性假设下2015年我国非汽车机械工业特钢需求量约为2400万吨,较2010年底的特钢需求量增加950万吨左右。
特钢产业,尤其是高端特殊钢已经被列为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规划之中,政策驱动将为特钢市场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其他战略新兴产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对高端特殊钢需求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通过测算,我国未来五年的特钢需求将超过5000万吨,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增需求占比超过10%,且所需特钢多为高端品种。
产品结构不合理 供给能力有瓶颈
我国特钢品种中的中低端产品的占比超过60%。比较我国与日本特钢产品低、中、高端产品结构可以发现,我国中低端产品占比超过60%,高端产品的占比远远低于日本的46%。
中国特钢协会的数据表明,2011年底我国36家主要特钢企业的产品中超过70%属于非合金钢和基合金钢,而其中真正可以称为特殊钢材的产品只有不到30%。
中高端特钢缺口仍将长期存在。2011年我国特钢产量为3000万吨左右,每年的进口量基本保持在300万吨以上,占比10%以上。从我国特钢产品进出口的数量和价格比较可以看出,特钢板带材进口需求很大,而且几乎所有品种的进口均价均显著高于出口均价,这说明我国进口的大多是高附加值、高端特钢产品,而出口较多的是低端产品,凸显了我国特钢行业产品结构的不合理。
特钢产品对纯度、稳定性、硬度等指标要求苛刻,进而对生产设备和制造工艺的要求也非常高。特钢生产所需使用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如二次精炼、真空感应炉、真空电弧炉,以及高精度的锻造、轧制机等专业化程度高,资金投入大;从采购计划到设备进厂投产使用需要24个月以上的时间,建设周期长。
由于特钢生产设备的建设周期长、产品研发投入大,我国特钢企业的供给能力无法向普钢企业那样在短期内大幅提升,产品结构也难以得到大幅调整。假设我国未来五年特钢产量的年增速可保持在之前的平均水平17%,则特钢市场的供需缺口仍然将在未来5年继续存在。
看好品种高端化、管理具有优势的大冶特钢
通过比较国内5家上市公司不同钢材品种收入占比可以看到,大冶特钢和抚顺特钢的合金钢占比在80%左右,远远超过其他上市公司;方大特钢的特钢占比最低。
大冶特钢管理具有优势、盈利能力较为突出。通过分析各上市公司的销售毛利率,我们可以看出西宁特钢的销售毛利率最高,这与他们向上游延伸降低产品成本的策略有关;加权ROE中大冶特钢十分突出,虽然其产品的销售毛利率并非最高,但是ROE在5年里基本上保持了上市公司中最高的水平,也反映出公司的管理优势。
产品结构高端,管理具有优势是大冶特钢最大的两个竞争亮点。“十二五”期间的特钢行业供需缺口主要是由高端产品供应不足产生,作为上市公司中高端产品占比最高的企业,大冶特钢无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都将保持产品的竞争优势;管理方面强于其他上市公司,可以给予股东更加稳定的回报。大冶特钢目前P/B为1.8X,低于历史均值2.6X,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
中国目前仍然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中期,特钢行业的发展仍有巨大空间。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带动特钢行业需求的增长。
我国国内特钢企业的产品中,中低端产品占比较大;中高端板带材类的特钢产品仍依赖进口;由于特钢的技术工艺和产品设备要求较高、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供给能力在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产品结构难以大幅调整;因此供需缺口仍将存在,高端品种将长期受益。
特钢产品的需求空间将不断扩大
预计未来五年特钢的消费的传统下游和新兴产业都将有大幅增长。中国的特钢发展前景广阔;如果从下游需求来分析,一方面,传统下游的汽车、机械制造等工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将增加对特钢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战略新兴产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迅速发展也将拉升特钢的消费量。
中国特钢协会的统计表明,我国优特钢主要的消费领域是汽车和机械行业,两大行业消费的特殊钢材占比分别达到特钢产量的40%和32%。
我国汽车工业自2002年以来,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发展,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6%。工信部规划“十二五”期间汽车产能,到2015年为2300万—3100万辆。根据汽车制造各个部分的用钢经验数据,我们测算一辆乘用车平均用钢大概在1吨左右,而商用车用钢按照重、中、轻、微的顺序,其用钢量分别为9、4、1.5和0.8吨左右,其中优特钢材平均占比30%,由此估计,按照中性假设的增速,汽车生产用特钢市场需求将从2010年880万吨上升到2015年的1300万吨左右。
历史数据显示,非汽车机械工业产值与特钢消耗量有很强的线性关系,拟合效果很好;我们按照乐观、中性、悲观的产值增速10%、15%、20%进行测算,可估算出中性假设下2015年我国非汽车机械工业特钢需求量约为2400万吨,较2010年底的特钢需求量增加950万吨左右。
特钢产业,尤其是高端特殊钢已经被列为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规划之中,政策驱动将为特钢市场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其他战略新兴产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对高端特殊钢需求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通过测算,我国未来五年的特钢需求将超过5000万吨,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增需求占比超过10%,且所需特钢多为高端品种。
产品结构不合理 供给能力有瓶颈
我国特钢品种中的中低端产品的占比超过60%。比较我国与日本特钢产品低、中、高端产品结构可以发现,我国中低端产品占比超过60%,高端产品的占比远远低于日本的46%。
中国特钢协会的数据表明,2011年底我国36家主要特钢企业的产品中超过70%属于非合金钢和基合金钢,而其中真正可以称为特殊钢材的产品只有不到30%。
中高端特钢缺口仍将长期存在。2011年我国特钢产量为3000万吨左右,每年的进口量基本保持在300万吨以上,占比10%以上。从我国特钢产品进出口的数量和价格比较可以看出,特钢板带材进口需求很大,而且几乎所有品种的进口均价均显著高于出口均价,这说明我国进口的大多是高附加值、高端特钢产品,而出口较多的是低端产品,凸显了我国特钢行业产品结构的不合理。
特钢产品对纯度、稳定性、硬度等指标要求苛刻,进而对生产设备和制造工艺的要求也非常高。特钢生产所需使用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如二次精炼、真空感应炉、真空电弧炉,以及高精度的锻造、轧制机等专业化程度高,资金投入大;从采购计划到设备进厂投产使用需要24个月以上的时间,建设周期长。
由于特钢生产设备的建设周期长、产品研发投入大,我国特钢企业的供给能力无法向普钢企业那样在短期内大幅提升,产品结构也难以得到大幅调整。假设我国未来五年特钢产量的年增速可保持在之前的平均水平17%,则特钢市场的供需缺口仍然将在未来5年继续存在。
看好品种高端化、管理具有优势的大冶特钢
通过比较国内5家上市公司不同钢材品种收入占比可以看到,大冶特钢和抚顺特钢的合金钢占比在80%左右,远远超过其他上市公司;方大特钢的特钢占比最低。
大冶特钢管理具有优势、盈利能力较为突出。通过分析各上市公司的销售毛利率,我们可以看出西宁特钢的销售毛利率最高,这与他们向上游延伸降低产品成本的策略有关;加权ROE中大冶特钢十分突出,虽然其产品的销售毛利率并非最高,但是ROE在5年里基本上保持了上市公司中最高的水平,也反映出公司的管理优势。
产品结构高端,管理具有优势是大冶特钢最大的两个竞争亮点。“十二五”期间的特钢行业供需缺口主要是由高端产品供应不足产生,作为上市公司中高端产品占比最高的企业,大冶特钢无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都将保持产品的竞争优势;管理方面强于其他上市公司,可以给予股东更加稳定的回报。大冶特钢目前P/B为1.8X,低于历史均值2.6X,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
中国目前仍然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中期,特钢行业的发展仍有巨大空间。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带动特钢行业需求的增长。
我国国内特钢企业的产品中,中低端产品占比较大;中高端板带材类的特钢产品仍依赖进口;由于特钢的技术工艺和产品设备要求较高、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供给能力在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产品结构难以大幅调整;因此供需缺口仍将存在,高端品种将长期受益。
特钢产品的需求空间将不断扩大
预计未来五年特钢的消费的传统下游和新兴产业都将有大幅增长。中国的特钢发展前景广阔;如果从下游需求来分析,一方面,传统下游的汽车、机械制造等工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将增加对特钢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战略新兴产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迅速发展也将拉升特钢的消费量。
中国特钢协会的统计表明,我国优特钢主要的消费领域是汽车和机械行业,两大行业消费的特殊钢材占比分别达到特钢产量的40%和32%。
我国汽车工业自2002年以来,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发展,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6%。工信部规划“十二五”期间汽车产能,到2015年为2300万—3100万辆。根据汽车制造各个部分的用钢经验数据,我们测算一辆乘用车平均用钢大概在1吨左右,而商用车用钢按照重、中、轻、微的顺序,其用钢量分别为9、4、1.5和0.8吨左右,其中优特钢材平均占比30%,由此估计,按照中性假设的增速,汽车生产用特钢市场需求将从2010年880万吨上升到2015年的1300万吨左右。
历史数据显示,非汽车机械工业产值与特钢消耗量有很强的线性关系,拟合效果很好;我们按照乐观、中性、悲观的产值增速10%、15%、20%进行测算,可估算出中性假设下2015年我国非汽车机械工业特钢需求量约为2400万吨,较2010年底的特钢需求量增加950万吨左右。
特钢产业,尤其是高端特殊钢已经被列为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规划之中,政策驱动将为特钢市场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其他战略新兴产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对高端特殊钢需求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通过测算,我国未来五年的特钢需求将超过5000万吨,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增需求占比超过10%,且所需特钢多为高端品种。
产品结构不合理 供给能力有瓶颈
我国特钢品种中的中低端产品的占比超过60%。比较我国与日本特钢产品低、中、高端产品结构可以发现,我国中低端产品占比超过60%,高端产品的占比远远低于日本的46%。
中国特钢协会的数据表明,2011年底我国36家主要特钢企业的产品中超过70%属于非合金钢和基合金钢,而其中真正可以称为特殊钢材的产品只有不到30%。
中高端特钢缺口仍将长期存在。2011年我国特钢产量为3000万吨左右,每年的进口量基本保持在300万吨以上,占比10%以上。从我国特钢产品进出口的数量和价格比较可以看出,特钢板带材进口需求很大,而且几乎所有品种的进口均价均显著高于出口均价,这说明我国进口的大多是高附加值、高端特钢产品,而出口较多的是低端产品,凸显了我国特钢行业产品结构的不合理。
特钢产品对纯度、稳定性、硬度等指标要求苛刻,进而对生产设备和制造工艺的要求也非常高。特钢生产所需使用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如二次精炼、真空感应炉、真空电弧炉,以及高精度的锻造、轧制机等专业化程度高,资金投入大;从采购计划到设备进厂投产使用需要24个月以上的时间,建设周期长。
由于特钢生产设备的建设周期长、产品研发投入大,我国特钢企业的供给能力无法向普钢企业那样在短期内大幅提升,产品结构也难以得到大幅调整。假设我国未来五年特钢产量的年增速可保持在之前的平均水平17%,则特钢市场的供需缺口仍然将在未来5年继续存在。
看好品种高端化、管理具有优势的大冶特钢
通过比较国内5家上市公司不同钢材品种收入占比可以看到,大冶特钢和抚顺特钢的合金钢占比在80%左右,远远超过其他上市公司;方大特钢的特钢占比最低。
大冶特钢管理具有优势、盈利能力较为突出。通过分析各上市公司的销售毛利率,我们可以看出西宁特钢的销售毛利率最高,这与他们向上游延伸降低产品成本的策略有关;加权ROE中大冶特钢十分突出,虽然其产品的销售毛利率并非最高,但是ROE在5年里基本上保持了上市公司中最高的水平,也反映出公司的管理优势。
产品结构高端,管理具有优势是大冶特钢最大的两个竞争亮点。“十二五”期间的特钢行业供需缺口主要是由高端产品供应不足产生,作为上市公司中高端产品占比最高的企业,大冶特钢无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都将保持产品的竞争优势;管理方面强于其他上市公司,可以给予股东更加稳定的回报。大冶特钢目前P/B为1.8X,低于历史均值2.6X,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
期受益